融资炒股平台
加杠杆炒股 广州汽车真的不行了吗?|南方产业观
加杠杆炒股
提起广州,绕不开汽车,这座拥有汽车之城美誉的城市,在全球产业版图中,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。
然而,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,在全球汽车市场重塑的关键期,广州汽车产业正迎来了转型的阵痛。
数据显示,2024年,广州汽车产量为253.98万辆,同比下滑了20%。在全国汽车城的争夺中,不仅落后于长期的竞争对手重庆,更落后于隔壁兄弟城市深圳,已经从之前的第一跌到第三。
汽车,被称为现代制造业的皇冠,是衡量地方制造业能力的一个关键指标,不仅仅对工业增加值起着关键作用,也对整座城市的GDP产生着重要影响。
那么,深处调整周期中的广州汽车工业,真的如外界所理解的如此悲观吗?在AI席卷而来的今天,面对电动化、智能化这场关乎未来30年产业战略高地的争夺中,广州汽车还能蓄力重回顶峰吗?
①
阵痛
随着2024年各项统计数据相继披露,全国主要汽车生产城市的产量也陆续浮出水面。
广州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4年总共产量为253.98万辆,同比下滑20%。其中,轿车产量为104.86万辆,同比下滑更是达到28.5%。
与广州长期争夺汽车第一城的重庆,2024年汽车产量254.01万辆,增长9.4%,以极其微弱优势力超越。其中,新能源汽车95.32万辆,增长90.5%。
早在1月,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公开发布数据: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93.53万辆,问鼎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。
另一个制造重镇上海,2024年汽车产量为180.75万辆,同比也大幅下降了16.2%。
这就意味着,在全球汽车产业激烈变革的2024年,我国汽车生产版图发生了激烈的变化。深圳、重庆两座城市,依靠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,实现了逆袭,分别位居我国汽车产量的前两位,而曾经第一的广州,已降到第三。
2024年之前,广州连续五年霸榜全国汽车产量第一。2023年,广州产量一度达到318万辆,换而言之,当年我国每制造十辆车,就有一辆是广州造。
汽车对于广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在三大支柱产业中,汽车位居第一。不过,要分析广州汽车产业面临哪些阵痛,还得回到我国汽车产业变革的大趋势中寻找答案。
中汽协数据显示,2024年我国汽车市场销量为3143.6万辆,同比增长4.5%。其中,有两个亮点特别值得关注。
一是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798万辆,同比增长23.1%,市场占有率达到65.2%,较之前同期提升9.2个百分点。
二是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.6万辆,同比增长35.5%,市场占有率达到40.9%,较之前同期提升9.3个百分点。
亮点背后的另一面,则是合资品牌市场份额的下滑,以及传统燃油车市场的不景气。而这,恰恰又是广州汽车产业的优势所在。
市场的“一升一降”,让广州汽车产业面临着2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转型阵痛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,“市场格局的变化有多快,广州的阵痛就有多难受。”
1998年,广州成功重组广州标致并成立广汽本田之后,广州汽车工业发展便与合资品牌深度绑定。在过去20多年,经历了合资试水、合资崛起以及自主品牌崛起等几个发展阶段,广州也建立了全国最完善的汽车产业链,构筑了包含整车制造、零部件供应、技术研发、检验检测、进出口贸易等在内的全链条产业体系。
如果再将视野放到全国来观察,在当前市场下,面对转型之痛的不仅仅是广州,还包括上海、武汉、长春这些老汽车工业城市。在电动化、智能化大趋势下,这些汽车城都在尝试着走出新步伐。
②
直面
无论是过去的广州、上海、还是现在的深圳、重庆,如果仔细对比各自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,就会发现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——抓龙头。
以深圳为例,核心整车企业仅有比亚迪一家,过去5年比亚迪的高速发展,拉动了深圳整个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重庆。过去两年中,依靠赛力斯涅槃重生的带动,重庆汽车产业快速发展,2024年汽车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.7%。
对于存在的问题,广州并没有回避。
在2025年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,广州便直接提出要与华为、腾讯等民企一起“闯”,联手打造汽车新品牌;与丰田、本田等外企一起“创”,协力推动合资车“接电、触网、增智”转型,实现强强联手、互利共赢。
这组“闯”与“创”的背后,其实都指向了广州最核心企业——广汽集团,为的是全力推动广汽的二次创业。
早在去年11月广州车展期间,广汽集团为了应对当前市场的巨变,已经高调启动了为期三年的“番禺行动”,旨在对自主品牌实施经营管控,实现自主品牌突破200万辆的目标。
从战略管控型转变为经营管控,广汽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、总经理冯兴亚之前接受南方+采访时就指出,汽车市场进入“跳跃式”发展阶段,需要整个集团整合资源集中发力,才能直击发展要害,实现发展效益最大化。
在外界看来,为期三年“番禺行动”,不仅仅关乎广汽集团成败,更是关乎广州汽车工业的荣耀。
根据广州之前发布的数据,全市一共拥有10家整车企业、1200多家零部件和贸易企业,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创新体系,并在整车制造、自动驾驶、车路协同、关键零部件和网联应用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,为汽车技术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客观来说,面对电动化、智能化的大浪潮,广州并不是没有看到产业变革趋势。在之前的规划中,广州也不是简单地提出汽车制造业产值要突破万亿,而是强调了智车之城的加速转型。在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中,就提出要新能源汽车产能超200万辆,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名。
在过去几年,广州也培育出小鹏汽车、广汽埃安等新能源汽车企业。只不过,作为我国汽车产量第一大城,外界对广州有着更高的期许,需要更多现象级企业的出现。尤其是2024年,面对着竞争极其激烈的汽车市场,小鹏汽车、广汽埃安等企业的市场表现难言出色。
③
风口
有人说,之所以不看好广州汽车,主要是产业的形态过于传统,显得有点“老态龙钟”;也有人说,广州汽车过分依靠跨国企业,在某种程度上还停留在制造层面,并未真正全面迈入研发创新的阶段,自主核心技术略为不足。
这些观点“既对也不对”,但还是显得“有失偏颇”。要真正了解广州汽车,需要全面客观地看待广州汽车产业的全貌。
2月14日,文远知行美股盘前暴涨超120%,盘中最高涨幅达146%,市值飙升至86.47亿美元。这家总部位于广州的自动驾驶企业,刚刚上市不到半年,便已经吸引了全球AI巨头英伟达的投资。
除了文远知行,广州还有小马智行,如祺出行等自动驾驶企业,现如今都是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头部玩家。
8年前,文远知行、小马智行落户广州,开始了全球自动驾驶研发、测试及运营;2019年,含着金钥匙的如祺出行等成立,开始探索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融合发展。
为什么这三家企业能孵化成功?又为什么这些企业都出现在广州?
一方面,这体现了广州汽车产业综合实力:自动驾驶算法企业与传统主机厂之间的高度融合,传统车企与ICT龙头企业的跨界协同,以及灵活有效的产业政策。
另一方面,这也是广州汽车产业在过去多年,持续的耕耘智能化的成果。尤其是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背景下,这些不太让人看得到的成果,将为未来30年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而这,也将成为全球各地抢占的产业战略要地之一。
目前,广州汽车产业在电动化、智能化领域,三电系统、电池材料、车规级芯片、智能驾驶、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虽存在一些短板,但并非难以逾越,可通过整合大湾区其他周边城市的资源,尤其是深圳的科创资源,能进行诸多优势互补,最终实现1+1>2!
2025年,被业界人士称为“高阶智驾普及元年”,也被理解成新能源汽车下半场竞争的开局之年。
如果说,3年前,广州错失了强化自主品牌发展的机遇,导致了当前的阵痛;那么,3年后,广州汽车产业正在抓住自动驾驶的新风口,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赛道的优势地位。
长周期,是汽车产业又一大特点。换句话说,任何一个战略布局,短时间或许难以看到直接效果,需要将时间维度拉长至3至5年来客观评估。按照市场惯性,2025年,广州汽车产业很大可能仍会面临进一步调整的压力,但站在AI的大风口下,外界应该对敢于直面问题的广州汽车产业有信心。
把准了脉,药方也已经开出,剩下的只是多点耐心,静待新的成果呈现。
南方+记者 郭小戈 魏泓泉加杠杆炒股